- ·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05/29]
- ·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05/29]
- ·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05/29]
- ·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05/29]
- ·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05/29]
新教育时代的继承与创新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一、我的教育之路及近期学习感想 曾经看到过这样一句话:我不能改变生命的长度,但是我可以改变它的宽度。当我还是一名小学生的时候,我就羡慕老师每天捧着已经变旧的变色的讲
一、我的教育之路及近期学习感想 曾经看到过这样一句话:我不能改变生命的长度,但是我可以改变它的宽度。当我还是一名小学生的时候,我就羡慕老师每天捧着已经变旧的变色的讲义夹,精神而又自信地走进课堂为我们滔滔不绝倾其终身所学,那个样子留在我的脑海中,使我对教师这份崇高的工作产生了深深的兴趣。所以,当年我毫不犹豫地报考了家乡附近的一所师范院校。为了教师梦,我利用在师范学习的时间学习了很多教育理论知识,也关注了很多教育类的影视节目。我走出师范大学校门时,我的脑海中装满的是我即将成为一名职业教师的兴奋,那些“阳光下最灿烂的职业”“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观点让我对未来的职业生涯更加充满向往和期待。然而,当我真正登上三尺讲台,面对孩子们那一张张充满活力的笑脸和那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时,还有那一幕幕反复讲解练习题的画面时,我才发现事实远非如此。我们所从事的职业是社会上三百六十行中最普通的一个行业,不必去追求是否灿烂,更不必说“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也许如我一般的普通教师大多是为了养家糊口,赖以生存而已。尽管如此,我并没有感到太多失望,也许这就是理想和现实之间的距离,这才是教师职业最真实的样子。 多年来,我亲眼看见了那些德高望重的教师默默工作、爱岗敬业、孜孜不倦地辛勤付出,他们的办公桌上堆满了厚厚的教学论文稿纸,抽屉里也是数不清的教学笔记。看到学校中那些新来的青年教师们认真刻苦、兢兢业业地钻研教学方法。也听到一些不畏艰难、扎根基层、潜心奋斗于教育工程中的感人事迹。同时,我也亲身体验了21 世纪教育在各个方面的批判、改革、探索和创新,而自己也一直致力于现代教育发展的研究中。最近,刚刚阅读完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感慨颇深。这位伟大的务实性教育家将毕生的心血倾注于学校教育教学和教学管理实践中,并通过不断尝试、不断总结反思写出了这本非常专业的教育书籍,为我们教师提供了新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指南。其实,自己已经不是第一次阅读此书了,而每一次阅读都会有不同的收获,汲取到不同的经验。我想,身为新教育环境下的青年教师就应该不负时代、不负年华,在新的教育思想体系和现代教育发展的路途中,继承传统教育优良遗产,创新现代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二、新教育时代的坚持和创新 教育对于人类来说是永恒的。近些年,我国教育界一直在提倡教育的革新,而广大教师也在不断地创新教学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问题是现代教育的发展逻辑问题,即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在交替演变中的衔接和碰撞,换言之,也就是“旧教育”与“新教育”的对立关系要如何处理。如果简单地对两种教育方法进行隔离或彻底切割,就必然会被摒弃一些属于教育内核的传统元素,可能会造成一种断裂式的教育。 教师需要具备扎实的教育理论专业知识,同时也必须具备与时俱进的先进思维,从而充分认识到新教育的新需求,并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去提高自己,去努力达到新教育时代的合格教师水准。只有如此,教师才能够衡量新旧教育之间的合理尺度,并进行两种教育的融合和创新。所以,教师一定要具备钻研精神和研究意识,对于新的教学模式首先要深刻掌握其理论方法和精髓,并根据班级中孩子的情况设计出最合适的教学方案。教学本身就是一项复杂的工作,教师们每天面对的是几十个不同的孩子,每一个孩子都有不同的性格特征。教师要针对学生的记忆力、理解力、观察力、阅读能力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观察和总结,并通过不断地实践,掌握因材施教的最佳教学实战方法。 教育成功的秘诀在于爱,无论时代如何变化,博爱之心一直都应是人民教师的职业信仰。在倡导尊重孩子个性化发展的现代教育背景下,博爱之心的最直接表达方式是爱学生,真诚地关心每一个学生,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让孩子感受到教育的温暖,从小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脚踏实地去做好教学生活中的小事、杂事,处理好同学之间的矛盾。无论什么时候,教师都不应低估了眼前的差生,因为可能是我们当前的评价标准造成了学生之间的显著差异。在统一教学理念的基础上,应坚持进行因材施教,切实帮助每一个孩子克服困难,快乐成长。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自己也会更快乐,因为我们无愧于自己的职业。 教育最害怕的是光说不做,夸夸其谈,没有实干的精神就无法在实际的学科教学中精耕细作,也更难取得理想的教学成绩。对学生的日常管理也是如此,想要培养出德育双馨、成绩与道德双优的好学生,教师就应该用行动来展示自己的实干精神,用自己的言行表达对学生的关心。爱学生,就要关注学生的学习与成长,这种关注应该落到实处,能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而不应仅仅停留在意识上。耐心回答学生的问题,帮助学生拾起掉在地上的圆珠笔,经常与个别学生谈谈心得,这种善教的慧心和言行,在日积月累后将转化成丰厚的绿色营养。 [1]帅琴.论现代教师的职业精神[D].江西师范大学,2008. [2]曾水兵.后现代教师观与教师发展新理念[D].江西师范大学,2005. 一、我的教育之路及近期学习感想曾经看到过这样一句话:我不能改变生命的长度,但是我可以改变它的宽度。当我还是一名小学生的时候,我就羡慕老师每天捧着已经变旧的变色的讲义夹,精神而又自信地走进课堂为我们滔滔不绝倾其终身所学,那个样子留在我的脑海中,使我对教师这份崇高的工作产生了深深的兴趣。所以,当年我毫不犹豫地报考了家乡附近的一所师范院校。为了教师梦,我利用在师范学习的时间学习了很多教育理论知识,也关注了很多教育类的影视节目。我走出师范大学校门时,我的脑海中装满的是我即将成为一名职业教师的兴奋,那些“阳光下最灿烂的职业”“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观点让我对未来的职业生涯更加充满向往和期待。然而,当我真正登上三尺讲台,面对孩子们那一张张充满活力的笑脸和那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时,还有那一幕幕反复讲解练习题的画面时,我才发现事实远非如此。我们所从事的职业是社会上三百六十行中最普通的一个行业,不必去追求是否灿烂,更不必说“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也许如我一般的普通教师大多是为了养家糊口,赖以生存而已。尽管如此,我并没有感到太多失望,也许这就是理想和现实之间的距离,这才是教师职业最真实的样子。多年来,我亲眼看见了那些德高望重的教师默默工作、爱岗敬业、孜孜不倦地辛勤付出,他们的办公桌上堆满了厚厚的教学论文稿纸,抽屉里也是数不清的教学笔记。看到学校中那些新来的青年教师们认真刻苦、兢兢业业地钻研教学方法。也听到一些不畏艰难、扎根基层、潜心奋斗于教育工程中的感人事迹。同时,我也亲身体验了21 世纪教育在各个方面的批判、改革、探索和创新,而自己也一直致力于现代教育发展的研究中。最近,刚刚阅读完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感慨颇深。这位伟大的务实性教育家将毕生的心血倾注于学校教育教学和教学管理实践中,并通过不断尝试、不断总结反思写出了这本非常专业的教育书籍,为我们教师提供了新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指南。其实,自己已经不是第一次阅读此书了,而每一次阅读都会有不同的收获,汲取到不同的经验。我想,身为新教育环境下的青年教师就应该不负时代、不负年华,在新的教育思想体系和现代教育发展的路途中,继承传统教育优良遗产,创新现代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二、新教育时代的坚持和创新教育对于人类来说是永恒的。近些年,我国教育界一直在提倡教育的革新,而广大教师也在不断地创新教学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问题是现代教育的发展逻辑问题,即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在交替演变中的衔接和碰撞,换言之,也就是“旧教育”与“新教育”的对立关系要如何处理。如果简单地对两种教育方法进行隔离或彻底切割,就必然会被摒弃一些属于教育内核的传统元素,可能会造成一种断裂式的教育。教师需要具备扎实的教育理论专业知识,同时也必须具备与时俱进的先进思维,从而充分认识到新教育的新需求,并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去提高自己,去努力达到新教育时代的合格教师水准。只有如此,教师才能够衡量新旧教育之间的合理尺度,并进行两种教育的融合和创新。所以,教师一定要具备钻研精神和研究意识,对于新的教学模式首先要深刻掌握其理论方法和精髓,并根据班级中孩子的情况设计出最合适的教学方案。教学本身就是一项复杂的工作,教师们每天面对的是几十个不同的孩子,每一个孩子都有不同的性格特征。教师要针对学生的记忆力、理解力、观察力、阅读能力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观察和总结,并通过不断地实践,掌握因材施教的最佳教学实战方法。教育成功的秘诀在于爱,无论时代如何变化,博爱之心一直都应是人民教师的职业信仰。在倡导尊重孩子个性化发展的现代教育背景下,博爱之心的最直接表达方式是爱学生,真诚地关心每一个学生,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让孩子感受到教育的温暖,从小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脚踏实地去做好教学生活中的小事、杂事,处理好同学之间的矛盾。无论什么时候,教师都不应低估了眼前的差生,因为可能是我们当前的评价标准造成了学生之间的显著差异。在统一教学理念的基础上,应坚持进行因材施教,切实帮助每一个孩子克服困难,快乐成长。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自己也会更快乐,因为我们无愧于自己的职业。教育最害怕的是光说不做,夸夸其谈,没有实干的精神就无法在实际的学科教学中精耕细作,也更难取得理想的教学成绩。对学生的日常管理也是如此,想要培养出德育双馨、成绩与道德双优的好学生,教师就应该用行动来展示自己的实干精神,用自己的言行表达对学生的关心。爱学生,就要关注学生的学习与成长,这种关注应该落到实处,能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而不应仅仅停留在意识上。耐心回答学生的问题,帮助学生拾起掉在地上的圆珠笔,经常与个别学生谈谈心得,这种善教的慧心和言行,在日积月累后将转化成丰厚的绿色营养。参考文献:[1]帅琴.论现代教师的职业精神[D].江西师范大学,2008.[2]曾水兵.后现代教师观与教师发展新理念[D].江西师范大学,2005.
文章来源:《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网址: http://www.xjysdbjb.cn/qikandaodu/2020/0529/332.html
上一篇:浅谈新教育背景下如何构建良好师生关系
下一篇:浅谈“整本书阅读课程”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