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05/29]
- ·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05/29]
- ·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05/29]
- ·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05/29]
- ·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05/29]
大学语文课程如何融入思政化教育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高等教育结构不断调整,思政化教育逐渐受到重视,加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求各大高校必须做出相应转变,加强对学生全面素质的教育。
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高等教育结构不断调整,思政化教育逐渐受到重视,加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求各大高校必须做出相应转变,加强对学生全面素质的教育。大学语文课程的核心素养,就是学生通过学习语文,获取适应个人终身发展的人格修养及语文能力,不仅涵盖了思维发展、语言建构,还包括了文化传承、审美创造等内容,具有人文性、工具性及审美性特点,将思政化教育融入大学语文课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想文化,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1]。
1 应用模块教学,贯穿思政教育
大学语文属于语言基础课程,是连接不同思想和信息传递的“桥梁”,具有应用性及工具性特点,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了解世界文化,课程体系不仅是语言知识,更多的是文学、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大学语文课程融入思政教育,不仅要考虑对学生语言综合能力的培养,还需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将思政教育贯穿于大学语文课程的各个教学环节中,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模块教学指的就是将知识内容分为多个模块,其知识既有分散性特点,又具有整体性特点,通过不同模块的思政教育,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理解各种思想,从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
例如讲授“弘扬民本思想”时,由于语文学科的意识形态属于人文类课程,涵盖了大量思政教育资源,教师可依据教材内容,将思政教育特色较为鲜明的文章归纳在一起进行模块教学,如《卖花声·怀古》《孔孟语录》《把心交给读者》及《又呈吴郎》整合至统一模块,其中《卖花声·怀古》表达了对劳苦大众命运的深切同情和关怀,寄托了作者对历史兴衰的感叹;《孔孟语录》侧重对社会和谐的论述,强调以民为本;《把心交给读者》提及了作者对广大读者的解读,是一颗求真务实、为人民服务的心。
2 结合生活实际,落实思政理念
在大学语文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对文章人物的感受及认可较为深刻,对部分经典人物充满了崇拜,且对学生的日常生活起到了重要的典范作用。大学生的学习能力较强,对语文知识的接受度较高,配合教师的思政教育引导,可促使学生对语文知识产生更为深刻的认知。大部分语文知识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可将语文学科与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可以学生的日常生活为切入点,结合相关生活素材,引导学生将思想政治素养融入生活体验与实践中,从而进一步增强学生的道德素养[3]。
例如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时,教师就可引入中国传统节日,将其与西方节日进行对比,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从而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在此基础上,教师结合生活实际,将《听听那冷雨》《燕歌行》《茶馆》纳入阅读教学中,让学生通过阅读、资料查询和集体讨论,了解爱国主义思想。其中《燕歌行》描述了战争的成败与得失,对保卫国家而牺牲的普通士兵进行赞扬,由此教师可引入中国消防战士、边防战士的典型例子,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播放相关纪录片,让学生了解,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听听那冷雨》这一文章,作者站在游子的角度,抒发对祖国的热爱,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和理解以上文学作品时,适当提问:“什么是爱国主义?”“如何理性爱国?”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如钓鱼岛事件爆发后,大量国民打砸日本产品,台湾问题中大量的国民叫嚣着“开战”等事件,这样学生就能切身体会到爱国主义精神,并进一步明确正确的爱国观念和行为,学会理性爱国[4]。
3 选取优质内容,塑造理想人格
学生是未来社会发展、推动时代进步的主力军,其人格发展对国家未来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外来文化的冲击,削弱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力,使部分大学生出现人格操守薄弱、道德素养粗浅等问题。大学语文课程的教育教学,与传统思政教育有着明显区别,其目的性更为明显,带给学生最直观的外在形式就是文化的熏陶,这体现出了隐形德育的显性化。在大学语文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具有“润物细无声”的效果,由于大学语文的思政教育主要通过一些特有的艺术形式来展现,其内容更为形象直观,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乐趣。由于大学语文课程中的思政元素较为繁杂,教师需精心选择,选取其中的优质内容,引导学生树立起崇高的理想信念,进而塑造出理想人格[5]。
文章来源:《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网址: http://www.xjysdbjb.cn/qikandaodu/2021/0720/1626.html
上一篇:高职语言文学教育教学课程改革的问题和对策
下一篇:大学语文线上教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