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05/29]
- ·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05/29]
- ·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05/29]
- ·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05/29]
- ·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05/29]
职业教育计算机教学的探索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一、现在中等职业教育计算机教学存在的问题 1.中职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差,学习兴趣不高。计算机专业知识的学习对中职生基础课程的要求还是很高的,而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的基础
一、现在中等职业教育计算机教学存在的问题
1.中职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差,学习兴趣不高。计算机专业知识的学习对中职生基础课程的要求还是很高的,而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的基础知识很薄弱,他们对学习缺乏积极性,对计算机专业知识学习的兴趣比较低。
2.一些计算机课程设计与就业严重脱节。很多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设计过于简单和粗放,一些课程设计不合理。很多实用性高、专业性强的课程学生却没有学到,同时因为学校硬件条件的限制,中职生缺乏较强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和对所学知识的更新及应用能力,导致中职计算机教学和学生就业严重脱节。
二、有效建立以提高计算机技能为中心的课程体系
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必须坚持以就业为指导,知识学习和培养技能相结合,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力与创新相结合,在这一基础上构建以提高技能为中心的计算机课程体系。中职计算机课程体系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模块:一是“基础技能模块”,主要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和计算机的基本操作与应用等;二是“专业技能模块”,主要根据具体专业和将来的就业方向确定具体的学习模块。我们可以从计算机这一大专业中细化出多个小专业,中职学生可以根据他们的爱好选择不同的小专业,也可以进行多个小专业的学习。两个模块课程设计具体如下:
1.基础技能模块。这一模块可以说是为各类专业学生开设的公共课,可以安排在第一学年学习。主要包括两个小模块:第一计算机基础课程:主要包括《计算机原理》、《计算机应用基础》和《计算机常用软件及系统》等;第二办公自动化课程:主要包括为Office办公软件、现代办公设备的使用和维护等。
2.专业技能模块。在第二、三学年根据中职生兴趣和就业需求,开设多个相关小专业。主要包括:计算机的组装和维修课程:主要课程为电脑组装与维修、电脑的销售和服务;网络技术模块:主要课程为局域网组建和管理、网站组建和网页设计;广告设计模块:主要课程为平面设计、Photoshop;程序设计模块:主要课程为VB程序设计、C语言等。这一模块对计算机教师的专业要求比较高,需要我们精通各种软件的设计与应用。
三、科学、有效地选用教材,优化教学模式
计算机教材的选用,直接影响中职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教学质量高低。所以,在选取计算机教材时,要尽量选用注重操作、有丰富实例的教材,我们也可以根据本校情况编写校本教材。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我们必须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做到多种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以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经过多年不断探索,我认为计算机教学中应该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模式:
1.演示过程,讲练结合。这是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中经常使用的教学方法,可以在入学初期采用此方法。大部分中职学校微机房都配置了多媒体网络教室,这样我们在讲授新课时可以锁定学生机,演示操作过程,学生练习时再开放学生机。但是这一方法用多了,学生会觉得乏味,不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力。
2.案例引导,任务分解。课堂教学中多采用教学案例,有利于培养中职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解Word图文混排时,以校报为实例组织教学,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学习知识。将每一节的教学内容设置成多个小任务,分步骤、分层次地学习,适当分步有利于学生掌握教学难点。这样使得原来对学生来说很难下手的问题,变得轻松容易,不仅高效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设疑自学,设错分析。中职学生直接经验的体验,其过程往往是不可以代替的。中职计算机教学中为培养学生的自我操作能力,常常让他们先进行自我摸索,在发现问题后,再引导解决,进而获得新知。中职学校的学生学习能力不强,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敢于放手,设置疑问,让学生自学。我们要教给他们自学的,如应用程序中的辅导、利用互联网自学等,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对于某些内容,我们可以先不讲,让学生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练习,在练习中出现问题,提出意见时,再引导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讲解新知识。例如:在传授C语言程序设计时,我就积极鼓励学生自己编写程序,并且让他们上机测试,如发现问题再及时修改,这样要比直接修改学生的程序效果要好得多,同时学习效果也非常好。
文章来源:《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网址: http://www.xjysdbjb.cn/zonghexinwen/2020/0914/609.html
上一篇: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教育研究基
下一篇:加快提升乡村教育教学质量